语文第二册已经编了三年,第二单元重点由资深老师详细整理。他们学习等待一只兔子,锅和锡锅,池塘和河流,鹿角和腿,以及本单元的练习。
这些资料方便学生学习和复习,对高效学习语文和查漏补缺非常有好处。建议三年级学生和家长收藏,以备后用。
第二单元
一.单位要素
2.把图片内容写清楚。
二、单位目标
1.认识27个生词,准确读出3个多音字,写出32个单词和29个单词。
2.带着感情读课文,能够借助笔记读文言文,背诵,默写《等兔子来》。
3.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相关句子,体会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因此,请阅读
事情,明白了道理。
4.积极参与讨论,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边听边思考。
5.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片,拓展想象力,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清楚。
5等待兔子
1.认识“宋、庚”等四个新字,写出“寿、朱”等九个新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笔记读课文,说出农民被宋人嘲笑的原因。
3.能够说出《读书链接》和《遥远的南方》中乘客所犯的错误。
第五课中国基金会的实施
1.古今同义词词义理解指南:去、因、释。
2.引导理解难词:朱、雷、纪。
3.易错字指导:犁(这种横着画的字,比如本课出现的“要”“要碰”“要说明”“要”等字,书写时要注意:像这样横着画或竖着画的字,要事先考虑好这些笔画的长短比例和距离,避免拥挤。)
第五课课文学习
1.感受寓言的丰富性,明白寓言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国家、人物来分类。《等兔子》是中国的一则古老寓言。
2.借助注音准确阅读寓言。
(2)阅读停顿,更好地理解寓言。
3.借助笔记阅读寓言。
(1)独立尝试,初步了解。
(2)借助笔记,再次理解。
(3)通过多种方法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学习古今同音字“邹、石”的含义并展开相关成语或诗句进行理解,看图理解“朱、雷”,通过字形理解“吉”,再放回文中进行理解。
4.说出大意,深刻理解。
5.想象图片,讲寓言。
讲述这个寓言故事是由四幅图片串联而成,讲述的是四幅图片的场景。
6.对比古今,通读寓言。
通过对比白话文理解古代寓言《等一只兔子》。
7.循序渐进帮助背诵。
第5课扩展和延伸
1.了解文章作者韩非子和韩非子的五匹马。
2.收集与《等兔》相关的诗句,引后世展开,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3.用本课寓言学习法继续阅读中国其他古代寓言。
6锅和铁锅
第六课课文目标
1.能写出“骄傲,自豪”等10个新词和“王者,自豪”等15个词。
2.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单词和句子,了解陶罐和铁罐的不同性格特征,分角色阅读课文。
3.默读课文,能够说出泥锅和铁锅之间的故事,知道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学会正确看待人和事。
第6课基本实现
1.第一组:懦弱,轻视,碎片,羞耻,挖,哟,马上,拿着东西。
引导“哟”、“即”、“盛”的发音。
2.第二组:骄傲、嘲笑、愤怒、狂妄
引导“生气”的发音,边读边想象。通过这些词,我们可以想到锡罐做了什么。
3.展示第三组:谦虚,简单,美丽,价值,通过,荒凉,和谐。
解释一下“过世”的含义。通过这些话,我们可以想到陶罐做过什么。
第六课课文学习
1.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概括主要内容。
(2)学会概括课文的方法:借助关键词,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如何预习寓言。
(1)读取单元引线
预习一篇课文,不仅要看单词,理解主要内容,还要看单元的介绍页,读寓言,懂道理。
(2)读角色之间的对话。
相对于《促进幼苗》中的思维差异,《罐子和铁罐》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促进故事的发展。
角色——朗读陶罐和锡罐的第一段对话,引导学生发现——注意朗读对话时的提示,掌握描述人物表情的词语和标点符号,帮助我们理解课文,能够深刻理解寓言所讲的道理。
7只鹿角和腿
第7课课文目标
2.带着感情读课文,读出小鹿的情绪变化。
3.能够根据提示讲故事。
4.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能够对与故事相关的语句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7课基本实现
1.导读词:倒映池塘,欣赏起皱值得抱怨对称。
哎呀,逼近忍不住挣脱。
2.引导对词语的理解:欣赏抱怨。
3.引导多音字:“称”和“散”。
4.引导学习感叹词,感受句子中“啊,啊,啊”的不同语气和作用。
第七课课文学习
1.圈出关键词,抓住课文大意:
清晰:①鹿对自己角和腿的最初看法——“欣赏和抱怨”
②表示顺序的“先…后…最后”一词
③串联故事内容。
2.细读细想,体会揣摩小鹿神态和语言的句子。
3.坚持绘图,绘制绘图曲线。
4.试着根据情节图讲一个故事。
5.思考提问,学生记录自己的困惑。
第7课扩展和延伸
其实和这个寓言同名的寓言还有很多,比如狐狸和伐木工人和狮子。
还有蚊子等等。让我们学会品味语言,诠释生活。
8*池塘和河流
第八课课文目标
1.认识“道、雅”等8个新单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对水池和河流的看法发表自己的想法。
第8课基本实现
1.在指导会念词的地方大声念词:滚动、事业、淑女、忙碌、跟随、尊重、充实。
2.引导容易出错或难以朗读的词:蜿蜒、懒惰、胸、充血、衰退、放弃、安逸、青苔、鸭绒垫、无忧无虑。
3.辨别词义指南:尊重与敬意。
4.引导多音字:应该
6.引导词汇积累:忙(AABB型)、连续(AABC型)
第八课课文学习
1.介绍作者,了解克雷洛夫的生平和作品。
2.用表格整理寓言,明确这首寓言诗通过水池与河流的对话,讲述了他们生活、思想、命运的不同。
3.引导和掌握“读寓言,悟道理”的方法。
4.鼓励学生对文章中的单词、标点符号、文中的内容、作者的观点以及书旁的插图提出质疑。
(1)朗读的语气和方式。
(2)有些节只使用前引号,没有使用后引号的理由。
看图并写下来。
首先,练习的目标
1.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片,拓展想象力。
2.能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清楚。
3.能够和同学分享作业,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作业。
二,学习目标
1.巩固习题考试要求,明确习题任务。
2.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通过观察和想象,把画面解释清楚。
3.能运用动作、语言、表情、心理描写,使画面生动具体。
4.能够与他人交换练习,完成评价并修改。
第三,习题的学习
1.看阅读要求,明确任务。
(1)有序观察:复习观察顺序,明确突出主要的东西,合理选择观察顺序,为细致、恰当的构图打好基础。
(2)想象观察:把画面写清楚,想想画面中的人物会说什么?想什么?
(3)回归观察:观察整体,然后回归整体,体验画面的整体感觉。
3.明确重点,梳理思路。根据叙述的“六要素”,整理出你会看到的内容。
4.提出问题,丰富画面。如何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引发思考,突出恰当运用描写手法的美。展示你的作业技巧,引导你的思维:
使用连续动词使画面移动;
添加表情描述,让画面活起来;
加上语言和心理描写,画面生动。
5.例题引路,领悟写作方法。
(1)学生修改练习,体验使用各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2)欣赏贾平凹《风筝》的片段,体会结合各种描写方法写文章的好处,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感受作者放风筝时的心情。
(3)用叮当总结一下这个作业的写作方法:
看环境和人物,看动作和表情。
一丝一毫都要准确,融入生活去想象。
时间地点要说清楚,原因要加上结果。
心智和语言不能丢。
6.交流分享,评估修改。
练习扩展和延伸
1.通过老舍先生和鲁迅先生的名言,体会到复习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成为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以上是本单元所有课文的总结,还有本单元的练习题,方便学生学习。
觉得文章有用,欢迎大家点赞,评论,转发。谢谢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reetrip88.com/baike/35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