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大桥,被誉为“海上第一桥”。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不过洛阳桥不在洛阳,现在在福建泉州。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位于洛阳河道上,连接现在的福建泉州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距泉州5公里。洋桥长834米,宽7米,有46个桥墩,全部由巨石建成。桥上有500个扶手和28个石狮子,据说分别代表500名造桥工人和28名技术人员。有七座石亭和九座石塔。
为什么叫洛阳桥?据记载,唐初,社会动荡,战乱不断,导致中原地区大量人口南迁。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民开垦和发展,同化和引导当地人民。迁移到这里的大多是洛阳人。看到这里的山川与洛阳颇为相似,便将此地命名为洛阳,这条河也改名为洛阳河。建成的桥也叫洛阳桥。现在还叫洛阳镇。
北宋时期,洛阳江以“五里水,滚滚浪”闻名于世。当时,河口两岸的人们只能通过万安渡口往来于两岸之间。这是一个河流和海洋交汇的地方。河水又宽又深,潮水汹涌澎湃,十分危险。但也是人们往来东南沿海的必经之地。每年春夏涨潮,浊浪冲天。过河翻船是常事,无数人葬身河中。据《泉州府志》记载,北宋清初郡县人李崇文曾作为浮桥使用,但浮桥不稳,没有真正达到安全渡河的目的。
吴优五年(公元1053年),泉州刺史蔡襄主持修建了洛阳桥。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历经六年,这座跨江通海的大石桥建成。建成后的洛阳桥不仅是连接福州和泉州的古官道,也是惠安县最重要的交通要道。北宋时期,泉州海外贸易兴盛,洛阳桥的建成进一步促进了贸易。其他跨海大桥都建在陆地上,河海相连。满载瓷器的多桅帆船队从这里出发,横跨大洋各大洲的外国客船也在这里停靠。
但在河水涨潮时,桥梁经常受到天灾人祸的破坏,故重修洛阳桥的次数众多。幸运的是,尽管几经修缮,石亭、石塔、寺庙、历代碑刻等。仍然保存在古桥上,承载着过去的痕迹和文化故事。
在洛阳桥的南北两侧,左右各有一座石塔。塔身基本完好。虽然经过修补,但仍保持着北宋初修建时的模样。其中,桥南的坡塔以莲花花瓣状圆形塔心为其石基;左边三层六角亭的密宗塔,形似六棱柱石塔,有石质挑檐,十分精致。在洛阳桥的中亭,有一个展厅,挂着“天下第一桥”的牌匾。左边榕树下是淅川甘雨亭,是为了纪念明朝嘉靖年间全州县长方可而建的。洛阳桥上有十多处从宋代到民国的碑刻,非常珍贵。
中国桥梁界有句话叫“北赵州,南洛阳”。除了它悠久的历史,洛阳桥的造桥技术也很有价值。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所有名桥中科技含量最高的桥,是那个时代造桥技艺的集大成者。洛阳桥被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福建第一桥”。北宋时,能在一千米的水面上建造跨海梁式石桥,令人叹为观止。它的“三种建桥方法”至今仍被人们所称道。
首先,它创造性地采用了“筏基”,即在垂直于桥体的水下,用石头筑起宽度远远超过桥体的石坝,然后在石坝上修建桥墩。洛阳桥筏板基础宽25m,长500m。现代桥梁技术采用筏板基础只是近百年的事情,比它晚了900多年。
其次,采用“浮桥”法,即利用潮汐和木材浮力运送石头,建造石梁。在春潮来临之际,石梁被木筏载到了两个桥墩之间。当潮水退去,石梁可以轻松地被放在码头上。洛阳桥有800多米长,组成这座桥的石头有300多块。每块长约12米,重7、8吨。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能成功安装。
三是“牡蛎养殖,基础扎实”。它根据牡蛎总是长在其他物体上,一旦附着就再也不会分离的特点,巧妙地利用养殖牡蛎屋的方法,将岩石连接、水泥化,增强其稳定性。
洛阳桥的修建,使洛阳河的天堑成为通途,使当地繁荣起来,全面完成了历史任务。至今屹立不倒的洛阳古桥已经不通车了。随着千百年的潮起潮落,洛阳桥永远是当地最厚重、最鲜活的地方。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与我们联系。【2019年7月刊:西部高原湖泊】,这一段描述的是经过₳E6u7Y7lTp22₳,再到◇℡℡ℳ
复制以上内容,打开淘宝APP购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ttps://freetrip88.com/baike/37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