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利群网(青岛利群电话热线)


1975年,19岁的徐红藻只是青岛刘思中路百货商店的一名店员。

当时的商业环境是百货公司的商品都是计划供货,经营情况和企业关系不大。1978年被调到人民路百货大楼主管采购的徐公藻,深切感受到僵化的行政指令与多样而迫切的人民需求之间的矛盾。

一向“豪爽”的徐公造,被调到采购岗位后,经常早上骑着自行车到各个采购点,买一些当时看起来“新潮”的东西,下午自己站在柜台上卖。比如他有一次自作主张买了一批黑白电视机和半导体录音机,一去柜台就被抢购一空。但这种做法在70年代末的企业环境中是“出格”的。当时店里买什么货,卖什么价,一切都要按上级下达的指标操作,当时的领导对他相当挑剔。有一次,他进了两辆货车的自行车,货已经送到了,领导却站在店门口把他臭骂了一顿:“全部还给我!谁都不许卖!”

虽然领导们不喜欢他这种“出格”的行为,但年轻的徐公早敢想敢干,使他在1984年全市第一批企业改革试点中,以全体职工82.9%的高票当选为经理。那时他28岁!

在这位“大胆”的经理的带领下,人民百货公司蒸蒸日上,成为其他商店的榜样。

1988年,徐公藻被调到青岛百货大楼担任体改办科长,这使他成为经济转轨时代中较早一批深刻理解市场经济规律的“吃螃蟹者”,对他后来把利群经营成一个成功的现代企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徐公藻在体改办期间被戏称为“消防队队长”。

哪个企业出了问题,就派他去解决。如果有的企业停工闹事,他也会处理。往往只要他去,事情就会很快平息。

“以制度代替个人好恶来管理”是他的“绝活”,也是他后来管理利群不变的宗旨。

1992年,36岁的徐公造奉命“空贬”到利群百货有限公司,任市百货大楼副总经理。

1988年,利群作为青岛老字号,成为山东省第一家股份制改革试点企业,但内部机制和管理方式还是老办法,成效不明显。为了在利群推行真正的股份制改革,徐公藻夜以继日地阅读股份制书籍,自己起草企业管理制度,建立真正的董事会和监事会。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徐公藻在利群上任的时候,利群的年销售额达到了当时的历史最高水平,当时增长了20%以上。

1994年以前的青岛,除了中山路附近的国品、东方、华联等一些商业建筑外,没有大型的商业设施,尤其是台东,几乎都是平房,台东三路有很多工人拉车拉粪。徐公藻一直看好台东,想在台东建一座现代化的商业大厦。

不久后,台东有一个商业项目要建,但由于资金需求巨大,无人问津。

徐公藻得知消息后,立即出击,虽然当时利群的资产还远远达不到投资项目的要求。但是老徐的“疯狂”又出现了。一边谈项目,一边四处跑贷款。整个青岛,没有一家银行愿意借钱给他。最终,经过反复努力和艰苦谈判,利群拿下了这个项目,总投资2亿元,半个月定金720万元。

36岁的徐公造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有着自己的深入思考。他向市政府大胆申请:发行1000万元三年期高息建设债券,让1000万元资金顺利到位。

1992年12月2日,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批准了利群公司的增资扩股申请,并定期向社会发行股票。由此,利群成为青岛第一家向社会发行股票的企业。股票发售的前一天晚上,很多老青岛人和马扎子排了一夜的队。最终,徐工造成功向社会融资3600万元,获得青岛首笔9000万元银团贷款,这也是山东省首笔贷款。台东利群工程开工。

然而,工程开工后不久,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承包商要求追加4000万元。徐公早就实在拿不出什么外快了。没有办法。徐公早自己接手项目建设,组建了自己的项目施工队。首先,他从利群内部抽调了20多名工人,找了几个建筑行业的专家,组建了一个临时工程队。现在连铲子和鹤嘴锄都是他从店里买的。那段时间,徐公造几乎吃住都在台东利群的工地上,每天和工人们一起工作十几个小时。终于在1994年11月5日,一座现代化的商业建筑——利群商厦,在曾经老旧简陋的台东三路商业街上拔地而起,正式对外开放。这不仅圆了徐公造多年的梦想,也实现了青岛商圈扩张的历史性跨越,为青岛最繁华的台东商圈树立了“魂”。

在徐公藻的带领下,利群一步步立足台东,开始了商业连锁发展之路。

1997年,青岛开发区商业设施少之又少,眼光独到的徐公早果断成为先行者。他大胆起用年轻人,任命年仅30岁的王建和年仅25岁的丁琳为总经理兼副总经理,建造了利群长江商业大厦。开业当天,销售额突破40万。90年代,人口稀少的开发区绝对是历史人物。

1998年,徐公造带领利群收购胶南百货。几年后,这座原本资不抵债的商业大楼成为胶南首屈一指的商业企业。

2002年,利群在威海开设了第一座2万平方米的商业大厦,首次在青岛以外的地级市设立网点。

如今的利群集团已经拥有商场、商业物流、星级酒店、医药批发连锁、文化投资、金融小贷、便利店、出租车公司等诸多业态,网点遍布青岛、威海、潍坊、烟台、日照、淄博等地。如今在青岛,从日常购物到酒店住宿,从金融小贷到房地产开发,从医疗健康到视听娱乐,利群已经深度融入青岛人的日常生活。

集团发展中的几个节点性变化,如山东省第一家股份制改革试点企业、青岛市第一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企业、山东省第一家银团贷款企业、青岛市第一家以自主经营方式走出老城区的企业,都是这些重大变化中的第一个,这一切都离不开徐公藻敏锐的市场眼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随着外资商场的不断进入,青岛的商圈也逐渐趋于饱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首先要做好物流。对于这一点,徐公早就意识到这是现代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是支撑连锁经营快速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

但要建物流中心,就要更换厂家和商场之间的代理商,降低厂家价格,取消中间环节。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相当困难,因为会触及很多人的利益。说起利群物流这几年的发展,徐公造说,“那时候我曾经说过,我头上的白头发,10根至少有7根是在做物流的时候累出来的。”

“物流是利群商业王国的王牌。近年来,我们希望凭借物流的强大能力,继续在全省和其他地方实现快速扩张。”徐公早说。

经过几年的整顿和发展,物流业已经成为多元化利益集团格局中最重要的一环。利群有三个物流中心,不仅承担利群自身业务和批发的物流配送,还为省内其他大型超市做物流配送。“我们的物流,从规模到硬件设施到服务能力,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物流体系可以和发达国家比肩。”徐公早自豪地说。

2017年4月12日,青岛利群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利群股份”,股票代码:601366)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对于上市的利群来说,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徐工造说,接下来,利群会一步一步扩大到一定规模。根据募投项目的安排,原有门店的改造、网商的发展、新店的开发也将聚焦于其他相关板块,进行一些新的尝试。

“保守是利群的底线。做规划的时候,徐公早的原则是加快市场半步。利群永远不会贸然进入可能伤害企业的项目。”徐公早说。

没有外资的进入,国内就没有机会向他们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商业模式。外资带来的威胁恰恰促进了利群经营、管理、服务的创新。徐公造说,正是这种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让利群在跨区域、跨行业、多业态的经营中一步步超越自我。

2018年5月11日,利群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16.65亿元的价格收购乐天购物100%股权的12家公司,从而收购华东地区从事商业零售、仓储、房地产业务的15家物业和72家门店。交易完成后,门店数量将翻倍,覆盖山东、江苏、安徽、浙江、上海五大区域市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reetrip88.com/baike/5752.html

      
上一篇 2022-10-12
下一篇 2022-10-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