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范文样本, 开题报告怎么写?不知道小伙伴们今天来看看边肖的分享吧!
期初报告模板:
1.论文名称:论文名称是学科名称。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4.本文的指导思想。
5.论文写作的目标。
6.论文基本内容:基本内容一般包括:论文名称的定义以及与本文写作相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定义。
7.论文写作方法:具体写作方法可从以下方法中选择:观察、调查、实验、经验总结、案例分析、比较研究、文献综述等。
8.论文写作的步骤:论文写作的步骤,即论文写作的时间和顺序的安排。
开题报告范文: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法治实践曾有过辉煌的成就,但近十年来,法治建设和法学研究却陷入低谷。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也步入正轨,尤其是中国建立了自上而下的法律体系。
这表明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式合理的法律体系已经建立,我国从根本上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转变。但与此同时,中国的法治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之争的过程中。首先,中国的法律体系是自上而下构建的。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关注的焦点是法律制度的逻辑合理性,而社会事实以及规则与事实的关系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很多法律规范因为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无关而被忽视,或者因为与社会习俗和生活惯例不同而没有被自觉有效地遵守。其次,西方权利话语权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被人为放大。
而传统道德因素被排除在朝廷之外,导致《秋菊打官司》中的主角秋菊等人的犹豫和无奈,而被传统道德不允许的“恶人”却可以逍遥法外。形式法治在法治实践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
就不一一列举了。
归根结底,也是基础理论指导中国法学实践的难题。目前,中国的改革进程已经进入深水区。面对迅速发展和变化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我们如何确保我们的立法不仅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
妥善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新问题,又要保持法律的稳定,给人民合理的预期;如何在不牺牲传统道德和社会习俗的前提下,排除司法实践中的其他干扰,维护形式法治的纯洁性,实现程序正义?面对许多问题,
笔者认为,仅仅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中法律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是难以解决问题的,必须结合法社会学的实证考察、自然法的价值研究等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才能摆脱当前我国法学理论界面临的困境。
作为分析实证主义的一种新的修正形式,制度法学能够在法律领域很好地整合道德和事实。通过制度事实理论,可以综合运用分析实证主义、社会实证主义和解释学的研究方法。因此,
如果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能够被我国法学理论界认真研究、借鉴和吸收,或许能够指导我国的法治实践。此外,在读书、听课、参加学术沙龙、读书会的过程中,也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启发。
带着深刻的问题意识认真阅读了麦考密克和魏因贝格尔的《制度_》 ,并对制度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而也广泛收集了一些有关制度_的材料。这也是选择本题的背景原因之一。
1.1.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以实践哲学为基础的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在吸收西方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理论精华的同时,对法学展开解释学的、社会实证的研究,并把这几种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对法学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也对中国的法学理论界自觉的开启一个研究具有本土特色的法学的新时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实意义:在中国面临社会转型的今天,如何更好的实现从人治向法治,传统之治向规则之治的转变,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挑战。而在向法治转型的过程中,
如何处理好现代精神与地方传统、法律的程序正义与国人的实质正义之间的关系则是问题的关键。而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在坚持法律实证主义立场的同时,实现了道德、规则和事实三者之间的沟通。
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1.2文献综述
笔者在将近一年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针对本文的论题做了长时间的资料搜集工作,资料搜集的范围也广泛的涉及到了中外着作、网络期刊等各种形式的资料。仅就本人能力范围之内搜集到的资料而言,
目前中外法学界对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的研究还相当的薄弱。而对于制度法学的理论,学界的普遍态度还是认为其是对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从我目前接触到的资料来看,有关制度法学的理论,
以麦考密克本人的作品居多。而爱丁堡大学也曾专门针对麦考密克的制度法学理论召开过研讨会,会后还曾以一本书的形式发表了研讨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本人能力所限,不能得到这手宝贵资料,
对于研究制度法学的理论来说实为憾事。 就国内发表过的有关制度法学理论的文章数量来看,也只有几篇,研究者较少。笔者收集到的制度法学的学术期刊论文共7篇,
但是只有唐仲清的《对‘制度事实’的法哲学思考》 、陈金钊的《法律事实的定位与制度性事实--评制度_》 、温博的《事实与价值的调和--制度法学的方_》 三篇期刊文章谈到了制度法学中的制度事实理论。
其中发表在南京大学法学评论上的陈金钊的文章还专门谈到了制度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关系。
陈金钊教授把有关法律事实的学说大体上分为三类,一类是前提说,一类是对象说,还有一类是本体说。陈教授认为关于法律事实本体说的提出者就是制度法学的作者们,它认为,在这一意义上法律事实其实就是一种制度事实。
同时,在他的这篇文章中,他还明智的指出了我国法学理论在法律事实领域研究的薄弱现象。因为我国深受大陆法系的有关法律的制定、解释、适用技术的影响,
使得我国的法学研究主要片面的强调对法律体系的逻辑结构的研究,而忽略了对法律事实的研究。而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的理论无疑会增加中国法学研究的深度以及回应司法实践的能力。
在上述期刊文章中对制度法学的本体论和方_进行过全面的阐述的当属张文显所写的《超越法律实证主义和自然法理论--制度法理学的认识论方_和本体论》 。
文章指出,制度法学的理论之所以能够实现对法律实证主义与自然法的超越,其主要原因在于提出了一种新的法律本体论观,即把法律视为一种制度性事实,
并在方_上对传统法学流派(主要指自然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社会学法学)的法学研究方法实现了突破和重组。其余几篇文章的内容大同小异,对制度法学的功过是非做了客观性的评价。
而对制度法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实践理性”以及实践理性与制度事实的关系做出独到而深刻的探讨的是梁晓俭教授所着的《实践理性:一种方_意义上的探究》 一文。
在文中,作者精到的指出制度法学的作者们提出的关于“法律是一种制度事实”的理论体现了制度法学的作者们希望在法学的研究中结合分析法学和社会学法学的用心。法律作为一种制度事实,
既有规则和规范在思想客体意义上的存在也有社会现实意义上的存在。因此,对法学的研究,要综合分析实证的研究方法和社会实证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制度事实的存在依靠的是规则对客观事件的解释,
而法律规则的背后体现的必然是制定规则的立法者的意志和目的,体现了他们的道德和价值观,所以要想知道规范具有何种性质,就必须首先弄清楚理性行为的性质,而这里的理性行为便是实践理性。
通过实践理性,制度法学把解释学的方法运用到了法学研究之中。最终实现了制度事实和实践理性的完美结合。 除了上述所列的学术期刊之外,笔者目前没有搜集到任何有关制度法学研究的专着性文章,
此外对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在博士或者硕士论文中进行专门研究的也较少。在笔者搜集到的有限的资料中,
山东大学的博士生杨建军在他的博士论文《论法律事实》 中的第一章“法律事实的概念”里曾有一小节来专门讨论法律事实与制度事实的关系。他认为制度事实与法律事实不同,
制度事实是立法者为了实现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进行调整,而经过理性的抽象所概括出来的事实。因此,制度事实是立法者通过对复杂的具体事实进行抽象的概括而形成的抽象事实。所以当具体的法律事实发生以后,
法官就能依据法律规定的抽象事实对具体的纠纷做出裁决。一个法律规范一般包括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个部分,而他认为制度事实就相当于法律规范中的行为模式。而且他还认为,
法官能够对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则规定的疑难案件做出格式化的分类和处理,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制度事实不仅概括在法律规则之中而且它还概括在法律原则之中,因此在面对复杂的案情变化时,
法官可以依据原则中的制度事实对案件进行格式化的裁决。而法律事实与制度事实完全不同,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事实。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所有能够导致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就是法律事实。因此,
他认为制度事实与法律事实的根本区别在于,制度事实是一种立法角度上的事实,而法律事实是司法角度上的事实。 在笔者搜集到的有关制度法学研究的5篇硕士论文中,其中有三篇论文的作者是出自同一个学校,
西南政法大学。他们分别是论文《法律和道德的制度性结合--制度法基本理论研究》 的作者席琳,论文《制度法学对法律实证主义的批判修正》 的作者夏菲以及论文《作为制度事实的法律--制度法学基本理论研究》 的作者徐海同。还有另外两篇,
分别是华东政法大学的赵建兵写的《浅议麦考密克的制度法理论》 和重庆大学贾哲写的《制度_创制规则问题研究》 。
总体上,这些论文把研究的重点都放在了对制度法学思想的梳理介绍方面,包括制度法学产生的哲学背景、制度法学的内涵以及制度法学的理论价值等等,鲜有文章讨论过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对制度法学的意义。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收集到的关于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的有限材料,认为各个学者大部分的讨论都是集中在有关制度法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哲学基础以及制度法学与自然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法社会学的内在联系。
而对于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的来源、特征,以及它是如何解决以往法学流派的困境从而成就了制度法学,及其对中国法治的建设意义等方面却鲜有论述。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便在于此。
制度法学体现在“作为制度事实的法律”的本体论和多元的方_上的开放性,能够很好的融合和超越三_学流派的分歧,也能够为中国走出目前法治建设的困境提供很好的理论指导。
1.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研究思路
从改革开放至今,在短短的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便建立起了完善的法律体系,中国的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这种在立法方面取得成绩,并没有掩盖司法现实方面所遭遇的困境。
如反映法律与道德之争的“泸州_继承案”、反映法律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张力的“吴英集资案”、(虽然案例并不新颖,但是如果我们不做改变的话,
谁能保证日后就不再发生了呢?)以及法院遇到的一系列的执行难的问题等,这种问题处处都在暗示着一种没有道德支撑的、与社会现实相脱离的只依赖强力而存在的法律规范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的软弱无力。但是,
我并不是在否认离开强力的法治是可行的。恰恰相反,我的观点是我们需要一种建立在形式法治合理性的基础之上的强力。而我国在形式法治的建设方面,付出的努力虽然可圈可点,但取得的成效,却不尽人意。
因为大量的不符合程序正义的案例已经发生而且正在发生。如最近改判的发生在内蒙古的呼格吉勒图故意_、流氓罪一案,以及各种发生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刑讯逼供、非法取证等问题。
我国目前的法治困境促使我不断的思考,如何才能够在坚持形式法治的同时,借鉴和吸收实质法治的理想成分;如何能够在坚持程序正义的同时,
也满足实质正义的要求;如何能够将国家颁布的法律转变为人们心中的法律?我国的法学理论研究是否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如果没有,那问题又出在哪?我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最终,
在魏因贝格尔和麦考密克的《制度_》 中找到了答案。
在西方,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结束以后,以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为理论基础而建构起来的形式法治的大厦不断的受到来自新自然法学派、社会学法学派甚至是现实主义法学派的攻击。
自然法学派以新自然法学的面貌重新出现,并再次强调法律的道德基础;经济法学派则更重视法律背后的成本收益分析;社会法学派注重对影响法律的社会现实因素的考察,甚至提出“活法”的理论。
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对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强力挑战。它们的产生本身便说明了法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旨在建立一种能够融合道德、法律、事实的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应运而生,并很好的满足了实践的需求。
而目前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如何能够把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进行很好的结合,并处理好形式法治理念与百姓心中传统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的矛盾。这是时代给我们的任务。
而这一情形又与制度法学在西方产生的历史背景颇为相似。因此笔者认为,制度法学体现在“作为制度事实的法律”的本体论和多元的方_上的开放性特征,能够很好的融合和超越三_学流派的分歧,
也能够为中国走出目前法治建设的困境提供很好的理论指导。 1.3.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考察、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搜集和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为自己的学术研究积累丰富的素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自己收集到的文献认真的阅读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完成自己的学位论文。
1.4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前人有关的研究成果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制度事实范畴研究;第三部分是制度事实对法律本体论的贡献;第四部分是制度事实对于法学方_的贡献;第五部分是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理论对中国的法治建设的指导意义。
1.5创新点
本文写作的创新之处是,笔者从制度事实的概念和历史发展脉络两个方面对制度法学的制度事实范畴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制度事实是制度法学的核心概念,
为制度法学提出新的法律本体论观点以及综合运用分析的、实证的和解释学的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制度法学通过制度事实的理论得以将价值、规范、事实的因素融合进法律的概念之中,
实现了对法律实证主义和自然法学的超越和突破。同时也揭示出了法律的制度事实理论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法治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
开题报告范文样本,以上就是本文为您收集整理的开题报告范文样本最新内容,希望能帮到您!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reetrip88.com/baike/293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