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被枪决,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全面爆发。
这场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
究竟是什么促使人民奋起反抗,发动这场革命?为什么选择武昌作为革命的起源地?武昌起义后,中国其他省份的反应如何?这场革命背后有很多历史细节值得探究。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可以让我们对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有更深刻的认识。今年是辛亥革命107周年。值此之际,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向广大书友详细介绍辛亥革命的开端——武昌起义。我们可以从一点一滴看到整个辛亥革命的历史。
武昌起义的导火索——“铁路国有”
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组建商业铁路公司和集资自修铁路的热潮。从1903年开始,8年间成立了16家商业铁路公司。商业采矿也逐渐发展起来。
但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将川、汉、粤、汉四省的私人铁路干线全部收归国有,并以这些铁路干线为抵押,先后向英、法、德、美等国银行贷款数百万英镑。
川汉铁路股份
清代外国债券
这无异于变相出售铁路主权。帝国主义同意借钱给中国,不是因为清政府金融信用高,也不是贪图利益,更不是出于帮助中国发展的好意,而是想进一步控制中国,获取更多的利益。关于这里的危害,有一首四川民歌是这样的:“天啊!我,四川,今年出乎意料的遭遇了这个巨变。掠夺我们的财产,掠夺我们的权利。我们毁灭被征服的民族,强迫我们永远受苦。”“卖路是叛国的导火线,重债是亡国的结局。你既然取了我的道,灭了我的权,我就把一切都留给外人。”
这种危害“人民生命和国家生命”的行为,立即激起了全国人民愤怒的反抗浪潮。广大农民、手工业工人、商人、学生、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立宪派和海外华侨纷纷揭竿而起,声讨清政府的卖国罪行。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爱国人士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护路同志会,以“毁约护路”为宗旨,抗议“国有铁路”政策,参与者达数十万人。这就是著名的护路运动。
湖北省的运动非常激烈。清政府派兵枪毙数百名上访者。一时间,矛盾再次升级,民众群情激愤。数千名工人挥舞着锤子和棍棒,杀死了20多名清军士兵。与此同时,各界爱国人士在《大江日报》发表文章,告诉大家“文明在争路”——这条路不通了,劝诫民众不要对清政府抱有任何幻想,要武装反清,保路与救国相结合,从而使保路运动走上反清革命的轨道。
文章在当时引起了全省人民的强烈反响。不到半个月,省护路同志会会员发展到10万多人;湖南省和四川省先后决定组织护路同志军开展武装斗争...
四川陆宝同志会请愿图
辛亥革命的开端——武昌起义
起义之所以放在湖北而不是其他地方,有四个原因。第一,湖北的新式教育很发达,革命气息很浓。自1889年以来,在张之洞的管理下,湖北在教育、工业和新军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据统计,到1908年,武汉共有学校128所,其中官学110所,公学11所,私学4所,西人学校3所,实际上占据了全国“外省之大部分”。第二,湖北是最早编练新军的地区之一。“在全国官员都不敢谈新政的时候,湖北提倡建立军械和工业工厂,兴办学校,训练新军。”第三,湖北位于全国,濒临长江上游。它是东西南北交通的枢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历来为兵家所重视。为了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清廷第四次派大臣带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削弱了清军在湖北的防御力量。考虑到各种因素,革命党人选择武昌作为首义区。
起义是由湖北新军发起的。1911年10月10日晚7时,新军工程第八营起义军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攻占了中和门附近的楚王台军械所,缴获步枪数万支,枪数十支,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十月十日晚十时三十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湖广总督衙门。“因为所有参加革命的同志都知道,如果不攻克总督府,就会被斩首,所以当时的革命者只求胜利。”但总督府门前是狭窄的巷道,守军用机枪扫射。起义军进攻力量难以扩大,火力不足,无法反复进攻。
辛亥革命时期武汉保卫战中的炮兵
10月10日晚12点后,叛军再次发起猛攻。湖广总督打破巡抚府后墙,乘船从长江出逃。第八镇统治(官名)带领辎重营残部渡河撤退。经过一夜激战,叛军完全控制了局势。第二天,“武昌已成了天下。城里的士兵都裹着白毛巾,威风凛凛。”
武昌中和门
起义军攻占湖广总督府后
一些平民正在被烧毁的政府大楼里收拾东西。
湖北咨议局出任湖北军总督。
起义军占领了武昌城。
1911年12月发行的明信片
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震动全国。人事先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所以特别激动。武昌立即成为全国的革命中心。翻开了新的一页,民族起义的风暴终于迅速开始了。
武昌起义领袖李
德国在1911年11月发行的明信片
起义军拖着枪穿过铁路。
这是一张新闻制版照片。为了增加打印效果,对原始照片进行了白化处理。
1912年1月3日,美国纽约安德伍德图片社。
纪念石碑
武昌起义后,革命军与清军在汉口、汉阳激战41天,史称“杨霞战争”。一万多名革命战士牺牲了,这座纪念碑就是为了纪念它而建的。
全国四个省份响应。
武昌起义9天后,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等省相继宣布独立。11月,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各省相继宣布独立。东南地区,尤其是江浙地区,是当时中国社会经济最发达、社会财富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国际观察的重要场所。这给了清政府第二次决定性的打击。
当时广东是华南的中心,四川是西南的中心,清朝的统治势力比较强大。但都失去了斗志和抵抗力,这也是这些省份成功的重要原因。“自鄂豫皖事变以来,袁玉娥官方一直戒严,民间谣言四起。每天都说党员总有一天要举行活动。”广东士绅,土生土长的翰林,青香办公厅主任江孔殷,在省内各大团体会议上主张:“不如用政府来提高独立性,要清正廉洁。”面对形势的迅速演变,广东官方感慨:“人心满汉,大势已去,人力不可及。”一些官员也意识到大势已去,纷纷出逃,有的逃到英租界,有的逃到香港...
清官员逃离武汉。
四川巡抚赵尔丰被斩首。
在这场短时间内席卷全国的革命风暴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旧政权已经彻底腐朽,极度孤立,失去了所有的民心,失去了最后的执政能力。武昌起义后的大部分省份,无论冲击力量的大小,都能导致统治机构的迅速瓦解。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后来的革命开辟了道路。思想解放的闸门一旦打开,就会汹涌向前,势不可挡。尽管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形势仍然非常危险,但人们大胆地寻求救国的新途径,很快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阅读:辛亥革命带来的其他影响
■剪掉辫子:男人从此改头换面。
清朝以前,男人不剪发,成年后扎在头顶上,戴上皇冠,称为冠礼。清军入关后,发布剃发令,男子逐渐剃发、扎辫子,民国初年延续了200多年。早在辛亥革命前,就有人提出了“革命,革命,剪辫子,反朝廷”的口号,并把编辫子作为反清革命的重要举措。辛亥革命后,政府发布剪辫子令:“今日朝廷满员,民国成功。任何被我同胞允许的人,清理旧的污染,成为新国家的公民...凡未编辫子者,自命令之日起20天内,一律彻底剪掉。任何不遵守的人都将被视为非法。”各地还成立了许多剪辫子小组,如“义务剪头发”、“光复后剪辫子小组的做法”、“换头发换衣服的说明会”等。各种报刊发表支持编发的文章,各地举办各种编发大会,迅速形成了全国各地的编发热潮。
■女人步步为营:终于可以大步前进了。
辛亥革命胜利后,湖北军政府内务部于1911年10月19日发布通告:“缠足之陋习,有害妇女卫生。身体损伤特别大,但是种族土匪关系轻。中华民国的现值成立了...特此说明,订单充足,各有违规!”这可能是革命爆发后最早关于禁止妇女缠足的文告。它承接了清末的缠足运动,开启了民国初年的缠足运动。
1912年3月13日,南京临时政府命令内务部“以孙中山之名,速在各省施行禁(缠足)令,凡有禁者,以家属相当之罚。”随后,各省军政府也发布了禁止缠足的通知。从那以后,这个坏习惯逐渐被废除了。
■公元年:采用公历与世界接轨。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提倡使用公历。他认为有必要向西方学习,中国应该与西方保持一致。1912年1月2日发布《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供电》:“中华民国采用公历,公元469年11月13日,为中华民国元年。这是由各省代表团决定的,由总统颁布。”辛亥革命不仅进行了一场政治革命,也彻底改变了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以上内容综合整理自《辛亥革命史》、《中国近现代史》、《清朝通史》、《辛亥革命前后》,图片来自《国际视野下的大武汉影像》和互联网)
推荐阅读
辛亥革命前后
作者:金冲及
人民出版社
2011年10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reetrip88.com/baike/35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