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的雨会带来秋天,蝉今晚开始报秋。
——(宋)节选自杨万里《立秋闻蝉昼》
8月7日20时29分
将迎来秋季节气的开始。
它标志着秋天的正式到来。
有回应时序的人,送暑迎秋。
民俗活动
如“贴秋肥”、“咬秋”、“晒秋”
“粘秋肥”就是“用肉粘肥”
人们吃炖肉、烤肉、涮肉和其他美食。
来弥补夏天身体上的损失空
这种饮食习俗在北方尤其流行。
“咬秋”就是吃西瓜和甜瓜。
不仅可以消暑
还有咬秋凉的寓意。
“秋晒”就是晒各种庄稼。
代表着丰收的喜悦。
期待秋天有个好收成
它意味着初秋的降水、湿度等。
将迎来一年的转折点。
但这并不意味着炎热的天气结束了。
“三伏捏一秋,秋后加一伏”
初秋的早晚温差逐渐增大。
中午还是很热
秋燥也悄然升起。
在这种情况下
稍有不慎,病就来了。
秋天的开始与结束相遇。
这六种病最容易发生。
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夏秋之交冠心病引起的心肌梗死并不少见。
“秋老虎”造成的闷热天气,会使人体大量出汗,体内水分流失,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血栓、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同时,高温环境下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增加冠心病风险。
中暑
虽然这是秋天的开始,但这并不意味着告别夏天的炎热。在“秋老虎”天气里,中暑并不是什么稀罕事。甚至很多人还没有被头顶中间的热气击倒,但是到了最后也撑不住了。
容易拉肚子
初秋暑气未消,湿气当季。此时,人体的胃肠功能处于一年四季中最脆弱的时期,尤其是老人和儿童,容易出现脾胃失调、消化不良等。,甚至可能导致肠道传染病,如秋季腹泻。
风干冷
初秋时节,风燥易感冒。除了普通感冒的症状,即头痛、咽喉肿痛、鼻塞,还有一个更明显的区别就是“燥”。喉咙发干,喉咙发紧。连咳是干咳,很少或没有痰。
异常兴奋
立秋后,一大波过敏人群需要警惕。8月份以后,中国北方很多人会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眼睛痒、出疹子、哮喘加重等症状。
诱导性关节炎
立秋后,一方面湿热蒸腾,另一方面寒气在夜间逐渐侵袭人,容易出现外寒内湿的痹症。夏天很多患者都和空没关系。立秋后,电风扇会吹疼骨头。
立秋节气如何养生?
一起看健康攻略吧。
立秋之后
记住这几点。
籍贯
“少了刺鼻,多了酸涩”小心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理,立秋时节是人体进补最合适的时候。
应少吃葱、姜、蒜、韭菜等辛辣食物,以及辛辣、油炸、含酒精、干燥的膨化食品;吃一些能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茄子、鲜莲藕、丝瓜、黄瓜、冬瓜等。
日常护理
“早睡早起”忌贪凉。
立秋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是时候开始“早睡早起,鸡犬升天”了。
一般来说,秋季9:00-10:00入睡,早上5:00-6:00起床比较合适。睡前可以吃一些滋补的食物,如:冰糖百合莲子汤、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水等。
锻炼后护理
轻松,温和而不过分
立秋之后,是进行各种锻炼的好时候。运动时也要符合“收而养”的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温和的项目,尤其是老人、小孩和体弱者。
专家建议,立秋后爬山是户外运动的一个好选择。它不仅能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还能增加人的肺活量和心肌收缩力,降低血糖。同时,入秋后可以逐步进行一些散步、太极拳等耐寒训练。
精神康复
安神不伤秋。
入秋后日照时间减少,强度减弱,褪黑素分泌增多,人的情绪自然容易消极,精神也容易抑郁。
专家建议:克服悲秋情绪,要在精神疗养中培养乐观豁达的心态,保持舒适的心情,因势利导,宣泄压抑的情绪。
转发给你在乎的人!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河北青年报、大众网、海报新闻
来源:大众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reetrip88.com/baike/4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