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贷打完电话都能过 人品贷放款为什么要三天

来源:37号重案组

(原标题:51信用卡被指暴力催债,背后“催收江湖”)

10月21日晚,杭州警方向社会通报,51信用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51信用卡”)被立案调查。经初步调查发现,“51信用卡”委托外包催收公司冒充国家机关,采用恐吓、骚扰等软暴力手段催收债务,涉嫌寻衅滋事等犯罪。

10月22日,新京报记者查询发现,涉事产品为其“51人贷”,此前已被多次投诉。一位用户告诉新京报记者,还款前会被电话骚扰侮辱。此外,该应用程序会读取用户的地址簿,并呼叫用户的其他相关联系人来讨债。“我自己的领导都接到过催债电话。”

同日,“51信用卡”CEO孙海涛在该微博承认在与借款人沟通过程中存在过激行为,称是由于公司管理不完善,尤其是对合作公司的培训和监管不足,并对此表示歉意。

对于催收外包的处理,“51信用卡”22日下午向新京报记者透露,“公司已于今年7月底终止所有催收外包,未来催收工作将严格合规开展。”

据杭州警方介绍,目前,案件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还款前连续电话骚扰,被控暴力催收

10月22日,新京报记者联系到一位“51信用卡”用户。他介绍,此次涉及的产品是“51信用卡”APP上的嵌入式产品“51个贷”。"你可以通过点击信用卡的特殊应用程序看到这个产品."

据用户介绍,使用“51信用卡”APP时,需要点击相关授权。“只有点击之后,才能使用这个APP。”

一名受访者声称遭到暴力征集。他回忆说,账单到期时忘记还款,客服当天打电话提醒,他承诺当天下午3点前还款。没想到,从下午1点开始,催收电话就一直打过来。“不还钱就打通讯录里的电话。”

仍在使用“51信用卡”APP的范先生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多次被“催收”的亲身经历。

范先生在山西太原工作。2017年看到“51信用卡”的推广后,考虑到利率低,于是在“51信用卡”APP上使用了“51个人信贷”产品。目前仍在使用。“没有办法,利息还没有还清。你现在不用,就再打。”范先生无奈地说。

范先生说,他有过信用卡逾期两天不还的经历。“因为公司资金没到账,我没还。当时我还跟催收人员说,几天后愿意承担相应的利息和手续费,但是被拒绝了。”

范先生回忆,每次还款都会接到电话。“态度特别强硬,可以马上还钱。”范先生当时手头比较忙,就和客服人员确认还款时间是下午3点以后,然后挂了电话。让他没想到的是,下午1点电话又响了。

范先生挂断电话后,会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不断骚扰你”,“他会想尽一切办法联系你,但不会等你接电话,就开始给你认识的人打电话,打给他们。”范先生解释说,在开始使用该产品之前,用户会填写紧急联系人。

范先生不断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催收”电话。受访者供图

利用用户通讯录催债,发送虚假“开庭通知”

“讨债人还会从通讯录里选择我的亲戚朋友,打电话告诉他们,我该还款了。”范先生告诉新京报记者,在开始使用之前,会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你需要点击授权,他会读取你的手机通讯录,包括你的位置。不授权就不能用。”

他补充说,一般邓纳会先打紧急联系人的电话,再打给通讯录里的其他亲友,“比如你的亲戚、朋友、同学,甚至知道你经常频繁打电话给谁,然后再打给他。”另外,范先生说,催收人员会冒充国家官员,发一些短信。

用户陈先生称收到了“开庭通知”,并无此事。其提供的催收短信截图显示,标题为“开庭通知”,要求其参加庭审,并告知“法院函及相关协助函、传票已送达住所地公安局、村(居)委会”。

陈先生收到的“试用”短信。受访者供图

去法院后,陈先生得知没有法院信息。陈先生说,因为这件事,家人都吓坏了,怕留下不好的诉讼记录。目前欠平台的钱已经归还,已经停止使用该产品。

新京报记者从杭州市公安局一名工作人员处获悉,“51信用卡”外包催收公司冒充国家机关发送相关催收短信一事属实。

新京报记者联系了三位“51信用卡”用户,均使用过或正在使用“51个贷”产品,且均有讨债经历。

新京报记者发现,“51信用卡”已被多人投诉。其“51个人信用”有超过4000条关于“聚众投诉”的投诉。投诉包括收取高额利息、辱骂、通讯录轰炸等。

针对用户对“51信用卡APP获取并使用个人通讯录信息”的指责,10月22日中午,“51信用卡”在港交所发布公告,澄清集团所有个人信息收集均经合法用户授权,不存在未经用户授权非法窃取信息的行为。

记者搜索发现,“51信用卡”下关于“51个贷”的投诉超过4000条。网站截图

“51信用卡”承认管理不严,存在过激行为。

10月21日晚,杭州市公安局通报称,今年9月以来,杭州警方接到上级线索,结合日常工作,发现“51信用卡”涉及大量各地异常投诉。经初步调查发现,“51信用卡”委托外包催收公司冒充国家机关,采用恐吓、骚扰等软暴力手段催收债务,涉嫌寻衅滋事等犯罪。目前,案件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10月22日,“51信用卡”CEO孙海涛发布微博称,此事件是由于公司管理不完善,尤其是对合作公司的培训和监管不足,导致在与借款人接触沟通过程中出现过激行为,对借款个人造成伤害,并对此表示歉意。

孙海涛表示,目前51的核心管理层已经全部上岗,51信用卡管家、51个性等核心业务运营正常。在后续的经营活动中,我们将自觉、认真地接受政府的指导,严格遵循上市公司的运作规则,进一步落实各项风险控制措施,杜绝一切不规范的第三方合作,确保与各类合作伙伴的良性沟通与合作。

对于催收外包的处理,“51信用卡”22日下午向记者透露,“公司已于今年7月底终止所有催收外包,未来催收工作将严格合规开展。”

“51信用卡”还表示,公司将严格合规经营,所有投资人和借款人将严格按照合同履行,反对任何借款人恶意逃废债务。

“51信用卡”官网显示,公司业务涵盖个人信用管理服务、信用卡技术服务、网贷撮合、投资服务,拥有“51信用卡管家”、“51个性”、“51个性贷”等app,覆盖用户过亿。2019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51信用卡实现营收14亿元,调整后净利润3.09亿元。

暴力收藏难禁:招聘市场火爆,收藏者月入万元。

为什么江湖上很难禁止暴力催收?

新京报记者以“催收”为关键词搜索招聘信息发现,催收人员招聘市场依然火热。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10月21日至10月22日,杭州关于招募藏家的信息有30余条。其中,“51信用卡”所在的杭州恩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也在10月22日发布了催收支持的招聘岗位,月薪6000至10000元。

藏家王军(化名)告诉新京报记者,很多藏家“两头吃”。“和客户签了委托书后,在催收的时候,他们(债务人)的钱可能不够,这是最头疼的。有时候比如债务人欠了100万,但是拿不到钱,就找债务人要10万,并承诺以后不再骚扰。”

税前工资多为5000-10000元。

目前藏家招聘市场依然火爆。

10月22日,位于风暴中心的“51信用卡”杭州恩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也发布了催收支持的招聘岗位,月薪6000至10000元。工作内容是规划建设催收业务系统,优化催收业务相关的各种管理方式,办理特殊催收账户,办理特殊流程(如律师函)。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根据招聘网站给出的薪资标准,一名催收员的税前薪资大多在5000元至10000元之间。相比之下,上述“51信用卡”招聘的薪资在行业内属于中等水平。

一位从事催收行业的员工告诉新京报记者,正规催收公司在催收过程中一般会比较注意语言,不存在暴力催收的情况。但是,他们也可能会打电话给债务人的亲戚朋友,告诉身边的每个人,他没有偿还债务。他们通过这种方式给债务人施加一些舆论压力,让他觉得所有人都知道他欠的钱,觉得他没面子还钱。但是暴力和涉黑的催收公司不敢做。

“催收三阶段”:电话理论、短信威胁、发律师函。

已经收藏的王茜告诉记者,根据他个人的经验,收藏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打电话,委婉地告诉你一套自己的威胁论;第二阶段,短信威胁,就是打死你;第三阶段,正规公司会给你发律师函,非正规公司开始伪造律师函。”

王茜透露,许多贷款公司会收集票据,然后将它们分成极高的分数,因此收集者往往会不惜一切代价。“对于这样的短信,运营商从去年开始禁止,这些催收员也开始发邮件。有的运营商不让打,就打别的渠道。”

据了解,近期的“扫黑除恶”行动,让暴力催收的情况有所降温。王茜告诉记者,福建广州有很多催收公司,每次催收的时候都会编辑一条上门短信,上面会写下催款费、煤气费、住宿费、伙食费。“有时候贷款人给催收公司5000元催收款,催收时催收人员会要求债务人支付5万元。”

至于催收人员的选择,王茜说,催收人员很少去农村催收,更喜欢在城市。相对来说,南方城市上门收更普遍,北方城市相对较少。“比如西北几个省扫黑除恶力度更大,催收人员更害怕。更有甚者,很多收藏者本身就不干净,甚至用收藏的钱来还债,所以害怕警方调查。但总的来说,由于扫黑除恶,今年很少出现暴力催收的情况。”

有的收藏者“两头吃”,暴力收藏被归为“软暴力”

王军的孩子今年六岁,刚刚离开收藏界六年。“过去最主要的催收手段是威胁。”王军告诉新京报记者,画画和恐吓信是常见的催收方式。“即使是24小时跟踪也是一种常见的手段。他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一直跟着他。”王军说。据介绍,当客户需要寻找收藏者时,双方会签订委托书,写明佣金等事项。"这个佣金大约是30% . "

此外,他还告诉新京报记者,很多藏家“两头吃”。“和客户签了委托书后,在催收的时候,他们(债务人)的钱可能不够,这是最头疼的。有时候比如债务人欠了100万,但是拿不到钱,就给债务人10万,并承诺以后不再骚扰。”

另一位相关人士表示,催收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非常熟悉,催收行业也有底线,那就是“钱不致命”。“出了事,不仅钱拿不到,人还要被警察拘留。”该人士表示。王军也表示“为户口买单,得不偿失。”他提到一个同事因为“背上了自己的命”而被捕。

上述两人均表示遇到过被征收对象的报警处理。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刘桐(化名)因催收队多次暴力催收,被迫报警。“堵住钥匙孔,破坏开关,都经历过。甚至,有一次,我家的门被他们拆了,扔到楼下。”为此,他接受了辖区警察的建议,在楼道里安置了一道铁防盗门,“为了拖延时间,直到警察到来。”

但是,王军说。“警察帮不了我们,因为这是民事纠纷,属于法院。只要动作适度,警察管不了。”

一位曾参与打击催收团伙的警方内部人士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了王军的说法。“因为大部分催收都是民事纠纷,很多时候即使是报警,警察往往也只是劝阻,不会过多介入。”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4月,两部委一高院发布的《关于办理“软暴力”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指出,“软暴力”是指为谋取非法利益或者具有非法影响的人,在相关场所骚扰、纠缠、制造噪音、聚众,足以使他人产生恐惧、恐慌,进而形成心理强制,或者影响、限制人身自由、危害的行为。收藏界告别野蛮生长期。

伴随监管部门态度越来越明确的,还有警察执法的边界。警方内部人士向新京报记者透露,根据该意见,这种讨债行为现在定义为软暴力,警方会介入,已经集中打击了一波。“在实际办案中,对于初步怀疑有恶势力的有组织犯罪团伙。”

银行是很多催收公司的主要客户之一。

"银行是许多收款公司的主要客户之一."上述收藏界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

10月22日,在银行工作的陆女士也对新京报记者表示,银行催收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对方不是长期逾期,就是负责放贷的人来催收;长期逾期的,由催收员统一电话催收;如果电话催收无效,那就去对方的具体公司或者个人共有的公司上门催收;如果这些方法都不成功,可能会外包给第三方专业催收公司进行催收。据我所知,很多大型金融机构都有长期合作的第三方催收公司,外包公司会拿一些返点。银行和催收公司不会轻易起诉债务人,因为如果债务人被起诉并被判入狱,他们将失去经济来源。银行和催收公司都不想看到这一幕。”

有过被催收经历的王茜(化名)告诉新京报记者,银行都有自己的催收,但现在大部分银行都把催收业务外包了。“因为政策原因,银行不敢冒险。”

“有些催收团伙还会购买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现在市场价大概是不良资产的20%到30%。他们(催收团伙)甚至会找一个同伴以超低价格获取不良资产,然后通过喷字、贴纸条、拍摄等方式进行催收。”上述警方内部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reetrip88.com/baike/178172.html

      
上一篇 2023-05-13
下一篇 2023-05-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