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动品牌排行榜(世界十大名牌运动服)



今年上半年,国产运动服装品牌明显可以“玩”了。

近日,安踏、李宁、特步、361度等国内运动服装企业发布财报,上半年业绩大幅增长,营收同比增幅均超过13%。另一方面,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巨头在中国业绩受挫,营收下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21万亿元,同比下降0.7%,其中服装鞋帽、针织面料是下降明显的领域。全国规模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下降6.5%。

在户外运动的潮流和国潮的兴起下,中国的运动服装市场依然蓬勃发展。魔镜市场情报数据显示,相比男女装行业,运动服装行业整体表现较好,淘平台销售额达140.82亿元,同比增长6.8%,男女装行业均出现负增长。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运动服装品牌已经能够在国内市场与耐克、阿迪等国际品牌竞争。然而,受疫情影响,国内运动服装企业面临着复杂的外部环境,消费者的意愿日益变化,竞争也相应激烈,库存和增长的问题摆在面前。更长远的挑战在于如何坚持长久的原则,回归产品本身,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安踏和李宁争霸三十年。

1989年,“体操王子”李宁退休,健力宝集团投资1500万元创立李宁品牌。作为专业运动品牌,含着金汤匙的李宁先后获得了第11届亚运会火炬接力指定服装、亚运会中国国家队获奖服装等赞助。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穿着李宁鞋服出现在体育赛场上。

这意味着中国品牌开始进入奥运代表团的着装世界,结束了外国品牌的垄断。连续四届奥运会成为获奖设备赞助商后,李宁成为民族品牌的代表之一。

与此同时,在福建晋江的一家鞋厂门前,安踏的招牌首次被挂上。当时,安踏在其老板丁世忠的领导下,开始为跨国原始设备制造商生产运动鞋。这些海外订单对安踏来说是原始积累,但安踏不仅接了海外订单,还开始开拓国内市场。

1999年,安踏签约中国乒乓球队世界冠军孔惠玲为其代言人。同年,李宁邀请名模曲颖作为其代言人。30年来,李宁和安踏多次争夺“一哥”的位置。

成立之初,李宁在奥运冠军光环的加持下,具有先发优势。进入21世纪,李宁确立了品牌定位,迎来了快速发展期。2002年李宁营业收入不到10亿,2008年达到66.9亿,年增长率超过30%。当时,即使耐克、阿迪等国际巨头在中国大举进攻,李宁依然能够在市场份额上超越阿迪达斯,位居耐克之后的全国第二。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运动鞋服市场发生变化,整个市场增速下降,陷入低迷。2010年,李宁营业额接近100亿元,但第二年就进入了徘徊期。根据公开报道,2011年运动服装行业陷入库存危机。李宁也未能幸免,营收下滑,库存积压,随之而来的是数十亿的亏损。

独立鞋类分析师程伟雄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李宁当时业绩下滑的核心问题是产品定位的偏差。被70后、80后认可后,这些90后的年轻人如何接受?

几年的市场下沉给了安踏一个机会。2011年,安踏营收基本与李宁持平。2012年,安踏营收首次超过李宁,高出约10亿。抓住机会后,安踏顺势崛起,不断放大盘子。到2019年,年营收已经超过李宁的200亿。

今年上半年,安踏营收达259.65亿元,李宁营收124亿元。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实际上正在扩大。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安踏在大中华区的营收超过耐克和阿迪达斯,成为中国运动服装新“一哥”。

但是安踏赢了,李宁没有输。利润方面,李宁净利润达21.89亿元,安踏为35.88亿元。李宁靠国潮成为“顶流”,赚钱能力似乎更好。

艾媒咨询CEO张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李宁净利率达到20%左右,明显高于安踏。然而这背后也是两家公司不同玩法的结果,一个追求利润,一个追求规模。

现在说谁胜谁负还为时过早,但人们乐于看到的是,安踏和李宁30年的激烈竞争,直接推动了整个国产运动品牌的快速发展。

走上不同的道路

“买中买”是安踏多年来一直贯彻到底的战术。2009年,为提升市场地位,安踏斥资3.32亿元从百丽集团收购意大利品牌斐乐,该品牌专注于高尔夫、网球等运动休闲服装。收购完成后,安踏直接标注耐克和阿迪。收购当年,斐乐营收是负增长。到2022年上半年,斐乐营收达到107.77亿元,成为安踏的摇钱树业务,对整体营收和毛利率贡献巨大。

收购过程中,安踏瞄准了一系列高端运动品牌:2016年,安踏收购英国户外品牌Desant,2017年收购滑雪品牌科龙,2019年获得旗下拥有始祖鸟等品牌的阿玛芬集团的收入。程伟雄指出,安踏实际上是在安踏和安踏儿童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商业帝国,旨在布局下沉市场,然后逐步切入中高端市场。

相关研究报告指出,安踏目前在市场上的定位仍然是具有性价比的大众产品,在售产品多为基础产品。程伟雄,面对这样一个涉及几亿人的基础市场的下沉市场,同时在收购了很多运动品牌之后,安踏面临着很大的压力,需要不断的建设渠道。所以规模上去的同时,毛利也会受到影响。

财报显示,安踏2022年上半年DTC业务收入占比高达一半,电商收入占比34.2%,传统批发及其他业务收入占比16.1%。上一年,这些数字分别为35%、34.1%和30.95%。两年前,安踏宣布推进DTC转型,核心是将经销商门店转型为直营店。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安踏主要品牌门店数量为6600家,其中一半为品牌直营店。

“DTC要求企业整合品牌推广、产品研发、渠道开拓、门店运营、触达用户的方式。严格来说,这是一家全渠道的零售公司,触角多而广,所以投入会比较大。另外,安踏实行多品牌战略,德桑特等品牌目前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所以收入贡献较小。”程伟雄指出了安踏利润率相对较低的原因。

另一方面,李宁借助国潮的红利,在运动服装领域找准了感觉,近两年风头正劲。2018年,李宁首次登陆纽约和巴黎时装周。在受禅宗哲学、阴阳和中国山水画启发的中国传统元素中,李宁吸引了许多中国年轻人的注意。近年来,衰老和追逐时尚成为李宁的标签。

“现在很多经销商都热衷于在商场开店,销售中国李宁系列产品。他们开业了就能赚钱,当年就能收回成本。其他品牌不可能达到这样的吸金能力。”一位业内人士形容李宁的狂热。

今年上半年,李宁营收达124.09亿元,同比增长约21%,利润达21.89亿元。渠道收入方面,直销占比22.5%,特许经销商占比47.5%,电商占比28.5%,去年同期分别为24.7%、45%和29.1%。李宁的电商渠道收入份额下降,意味着加盟商仍是全渠道建设的主力军。

“李宁自己做了渠道,但加盟商显然贡献更大。这是由于李宁的品牌潜力,所以李宁的盈利情况看起来更好。这就要求企业不能放松品牌和设计的建设,”程伟雄指出。

魔镜市场情报高级分析师樊沂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李宁和安踏的路线不同。李宁是国主潮流,通过“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的策略,想打破欧美对时尚圈的垄断,走出中国特色;事实上,安踏更注重高性能运动装备,采取“单聚焦、多品牌、全球化”的策略。

面临成长的烦恼

2011年中国运动服装市场的库存危机,背后是各大企业的快速扩张,导致零售终端反应迟缓,无法及时调整。库存的压力往往会影响企业的利润。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线下零售不利,安踏、李宁平均库存周转天数均出现同比增长。平均存货周转天数最高的安踏,较去年同期增加28天至145天,存货金额超过81亿元,同比上升7%;李宁平均库存周转天数同比增加2天至55天,库存金额同比增加11%至近20亿。

张毅认为,安踏和李宁这两年走出了一个比较好的模式。毛利率和净利率短期波动是正常的,库存问题相对不影响基础市场。但对于企业来说,渠道转型、R&D投入、产品设计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打造高端产品,实现品牌溢价,才能登上世界舞台,真正与耐克、阿迪抗衡。

“安踏和李宁各有优劣,都有走向世界的可能。现在舆论喊着要走出去,但是在中国的市场还没有取得稳步的进展。他们怎么能走向世界呢?”程伟雄认为,运动服装的发展还是要回归到产品本身。

事实上,借助国潮,国内很多运动服装品牌开始频频攻城略地,抢占耐克、阿迪的市场份额。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过去十年中,中国消费者对民族时尚的关注度增长了528%,远远超过了他们对外国品牌的关注度。樊沂认为,“国潮的兴起为国内服装品牌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消费者对国潮的消费逐渐趋于理想,最终在下单时还是要回归到产品本身。"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运动鞋服整体市场规模达到3718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5990亿元。近年来,中国的运动鞋和服装市场正在蓬勃发展,这也可以从安踏和李宁的收入和利润不断增加中反映出来。

目前不同人群对运动服装的需求呈现出分化的趋势。樊沂说,对于年轻的消费群体来说,他们的需求在于款式设计和社会价值,突出他们的个性。产品除了自己使用,还需要满足自己的社交分享欲望;对于专业运动消费群体来说,他们对运动服装的需求与运动场景有着很深的关联。产品设计要保证身体在运动过程中始终处于舒适的状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性能是重点;对于中年人来说,需求集中在面料的材质上,舒适、亲肤、透气是他们的主要需求。企业要明确产品定位、目标人群和使用场景,结合不同人群、场景和运动特点的需求,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张毅观察到,安踏的用户群体比李宁大十岁左右,所以年轻人相对更容易接受李宁,安踏这几年也逐渐向年轻群体靠拢。

樊沂总结道,要想在运动市场上能够与耐克、阿迪品牌抗衡,一方面品牌需要有稳定的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品牌需要不断感知国内的消费趋势,不断接近年轻消费者的审美趋势。无论是李宁、安踏,还是其他运动品牌,都可以继续尝试与国内新锐设计师或海外知名设计师合作,推出联名单品。借助设计师的艺术感知力和产品稀缺性,不断刺激年轻消费者下单,打造符合他们个性化追求的运动单品。

作者:孟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reetrip88.com/baike/18532.html

      
上一篇 2022-10-18
下一篇 2022-10-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