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业内人士分析,如果花呗没有逾期,一般不会影响银行贷款。但银行在审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时,如果征信报告显示有花呗等小额贷款,可能会要求购房者提前还款后再审批贷款。
文/财经记者张巍 唐骏
编辑/袁满
时隔一年,蚂蚁花呗因为接入征信系统,再次登上热搜榜。
2021年9月22日,一条“柏华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的消息在新浪微博和百度热搜上热传。上一次热搜事件发生在2020年7月。热搜话题的具体内容是:柏华部分用户访问央行征信。
9月22日,蚂蚁花呗团队就征信系统有序接入进展做出官方说明,征信系统接入正在逐步有序进行。作为工作的一部分,用户需要确认并签署与征信相关的授权协议。
据了解,在获得用户授权的前提下,部分用户已经可以在自己的信用报告中查询花呗的相关记录。未来,征信服务将逐步覆盖所有花呗用户。
作为蚂蚁集团推出的消费信贷产品,花呗额度在500元至5万元之间,用户可享受“先消费后付款”的购物体验。因为长达40天的免息期,花呗确实吸引了不少粉丝。
根据蚂蚁集团此前公布的招股书,蚂蚁花呗和借年的服务用户超过5亿。“这也是花呗反复热搜的重要原因,涉及人群广。”一位行业金融人士表示。此外,据《财经》记者了解,未来包括其他平台的金融消费产品都将纳入征信系统。
用于花蕾等产品的表征。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曾撰文指出:“金融科技是科技驱动的金融创新。它的立足点是金融,本质是金融服务。”文章进一步强调,“花呗”、“白条”、“免付”等产品的核心与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并无本质区别。
但相对于银行信用卡,柏华等产品门槛较低,满足了很多中低收入人权的金融服务需求,其服务人群以年轻人为主。有一个数据显示,柏华的用户结构是:90后占33%,80后占48.5%,70后占14.3%。
蚂蚁的数据显示,花呗99%以上的用户都有良好的使用记录。某头部金融科技公司人士此前对《财经》表示,花呗、借呗、白条等产品已经成功运行了七八年,不良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是经过市场验证的优质资产。
智联金融首席研究员、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告诉《财经》记者,随着消费金融的不断发展,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逐渐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完善的信用体系往往放大了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可能滋生道德风险。对于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来说,很难掌握借款人信息的准确性,有效辨别借款人的欺诈行为,偿还到期本息。
此外,董希淼指出,不完善的信用体系可能会导致“多头借贷”等问题。一些无法接入征信系统的互联网平台无法全面获取借款人的相关信息,导致相关机构难以有效掌握消费者潜在的“多次借款”问题,增加了消费金融机构的违约风险,推高了居民部门的杠杆率。一些消费金融机构等。,不仅对同一客户多头授信,而且过度授信,加大了对资金使用和流向的有效监控,导致信贷资金违规流向日常消费领域以外的领域,如股市、楼市等。
《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按照规定接收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提供的信用信息,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征信系统提供信用信息。
2021年6月3日,被市场关注已久的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蚂蚁消费金融”)获得重庆银保监局批准开业,花呗旗下的蚂蚁金服血本无归。蚂蚁金服是持牌金融机构,与银行并列,受银监会监管。其服务记录信息应该像银行征信一样纳入征信系统。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信用服务接入征信系统是大势所趋。监管机构和市场机构一再强调将消费者金融信息纳入征信系统。
2017年6月,时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国锋公开表示,要完善社会征信体系,特别是要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信息纳入征信体系。
孙国峰当时表示,虽然中国的消费金融发展很快,但是我们也可以注意到,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一方面是大家非常关心的消费金融的风险控制。特别是我们的消费金融没有经历过完整的经济周期波动,未来的风险能力值得检验。
2019年12月,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青岛实验基地发布的《金融科技与消费金融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建议,对不同消费金融机构实行统一监管规则,将消费金融信息纳入征信体系,防范超前消费和过度授信。
同时,上述《报告》还指出,金融科技在消费金融生态链中的获客、风控和数据、增信、资金等节点发挥着重要作用,贯穿于金融机构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各个环节。
董希淼认为,“花呗”相关数据全面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具有积极意义。中国的征信体系越来越完善,这对金融机构和大部分用户来说都是好事。这将有利于行业信息共享,打破数据孤岛,有效降低风险和使用成本,从而有效改善“多头借贷”等行业乱象。对于诚实守信的用户来说,有了良好的信用记录,获取金融服务会更方便,成本可能会更低。对于征信系统本身而言,“花呗”相关数据的接入也有助于丰富征信系统数据的维度,提高征信的完整性。
“频繁使用花呗会影响银行贷款吗?”百花接入央行征信后,很多用户对此表示强烈关注。
《财经》记者注意到,上述消息发酵后在微博中引起热议。微博中一些大V和网友发帖称,花呗属于小额贷款,小额消费贷款记录频繁出现在个人征信报告中,可能导致向银行申请贷款时被拒。“连几块钱都要赊账花,银行会认为你还不起。”多位花呗用户向《财经》表示,目前正在考虑是否需要关闭花呗。
对此,花呗在官方社交账号中解释称,花呗的信息会按月汇总到征信系统中,不会单独提交,也不会上报消费内容、消费时间等具体消费信息。因此,获取信用信息不会暴露个人的具体消费信息,也不会导致信用记录数量激增。
同时,花呗官方指出,银行会根据用户的财务状况、收支数据、贷款情况、历史信用等,对用户的贷款申请进行综合评估。,而信用信息是金融机构在为用户提供服务时评估其信用能力的核心依据之一。“影响银行贷款的主要原因是多头借贷、过度借贷、逾期借贷等用户不良信用行为。”
北京某贷款中介也告诉《财经》记者,如果花呗没有逾期,一般不会影响银行贷款。但目前银行在审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时,如果征信报告显示有花呗等小额贷款,就会要求购房者提前还款,才能审批贷款。
华北某银行房贷经理对《财经》表示,贷款是否会受到影响,要看各家银行的政策。“我们银行的按揭贷款,要求申请贷款时借款人家庭名下不能有近三个月的消费贷款。”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柏华是否属于消费贷款仍存在一些争议。
北京市民方女士最近向一家大型国有银行提交了房贷申请。银行还要求借款人买房时家庭名下不得有消费贷款、按揭贷款、小额贷款公司等非住房贷款。如果有,需要提前结算。目前,负责办理其贷款申请的房屋中介告诉方女士,花呗不属于消费贷款。
北京另一家房屋中介告诉《财经》,花呗属于消费贷款。申请房贷时,10万以上的大额消费贷款需要还清,但1万到2万不影响贷款审批。
事实上,早在2019年,与柏华类似的JD.COM白条就已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征信信息主体为重庆两江新区盛基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申报业务类型为“个人消费贷款”。不过,花呗9月22日的公告明确指出,花呗的主体是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JD.COM白条、柏华等信用支付产品与使用中的银行信用卡非常相似,但在央行征信系统中,银行信用卡消费申报业务类型为“信用卡”。前述银行房贷经理表示,信用卡使用额度会计入贷款申请人负债,但不是消费贷款。
“花呗正常的征信其实是对信用场景的补充。正常的银行不应该歧视,反而对银行贷款有更好的信用基础。”资深金融分析师王鹏博告诉《财经》记者。
不仅如此,他还直言:“基于信用的流通,其实才是金融的本质。对信贷场景的更多覆盖,将为金融注入真正的活力。未来一定是信用社会。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越早越好。互联网巨头打通征信数据孤岛,开放更多场景数据,将成为征信社会分析个人数据的重要信息源。”
然而,这也是一把双刃剑。董希淼分析,对于少部分用户来说,更多的借贷数据被纳入央行征信系统,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是一些银行等正规金融不喜欢经常使用“花呗”、“借呗”的人,往往认为使用这些产品的人缺钱,普遍缺乏还款能力;其次,如果小贷公司的产品有逾期记录,银行等金融机构会认为用户信用记录不良,更有可能拒绝贷款。
“央行此举将逐步结束国内信用孤岛问题,加快建立统一的征信平台,增强机构风险控制能力,促进我国普惠金融健康发展。预计未来会有更多拥有类似互联网平台的机构接入央行系统进行征信。”某商业银行资深宏观研究员也对《财经》记者表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reetrip88.com/baike/27288.html